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登陸巴哈馬,歐美兩大洲展開密切的結合。從此以後,哥倫布帶給歐洲人的,不僅是新大陸的發現。他更展開了地球史上重要的生物大交換,從美洲傳到歐洲、從歐洲傳到美洲,並持續至今。各式各樣的動植物與微生物的交流,對全世界造成深遠的影響。

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2003)

作者:Alfred W. Crosby,譯者:鄭明萱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摘要:

歐洲傳到美洲:歐洲人將致命的疫疾–天花,奪去了可能達二分之一美洲原住民的生命,其他還包括斑疹傷寒、麻疹的肆虐。歐洲人也將舊世界的動植物(馬、豬、牛、小麥、蔗糖等,尤其是馬,改變了當時美洲大陸上的戰爭型態),帶到美洲。

美洲傳到歐洲、再到亞非洲:

  1. 梅毒,密螺旋體病。在世界各地的各種密螺旋體病原是同一疾病,在美洲之地,不同生態條件,產生了不同形式的密螺旅體病。當歐美洲開始交流以後,美洲的密螺旋體病散佈到歐洲,在新的生態環境下混合、變化,造成猛爆性、致命性、傳染性極強的梅毒,其症狀是各式紅疹(粘性腫瘤)長滿病人全身,以致死亡。
  2. 玉米、豆類(包括四季豆、咖哩豆等,大豆除外)、花生、馬鈴薯、甘薯(或稱番薯、地瓜,台灣本省人往往以番薯自稱,於17世紀明末由荷蘭人傳入台灣)、樹薯、辣椒、菸草、鳳梨、番茄、可可(巧克力),以上都是美洲原產。尤其是馬鈴薯、玉米、甘薯,每單位耕地產量超過舊世界的稻米與小麥,在稻米與小麥不能生長的土地上,也可以種植。馬鈴薯、玉米、甘薯在傳入舊世界後,都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也造成人口大幅增加。這是美洲對舊世界付出的影響最為鉅大的正面貢獻。

哥倫布大交換中最明顯的一項成分,即人類本身。大批歐洲人遷往美洲。人類與人類帶到美洲的動植物,在過去四百年來消滅的生命種類極多。大交換至今仍未停止。但哥倫布大交換留給我們的不是一個更豐富的基因池,它反而愈形枯涸貧乏。我們本身,以及這座星球上的所有生命,因有哥倫布而較前貧乏,而這貧乏現象只會有增無減。(p.230)

心得:

本書帶給讀者的,是從生態觀點來解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美洲與舊世界交流的歷史,一種不一樣的史觀。讓人了解,在1492年以後,不僅是大批歐洲人移民美洲而已,還有各式各樣的動植物與微生物的交流,並對全世界造成深遠的影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