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暖化

歷史上的大暖化

The Great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s (2008)

作者:Brian Fagan,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摘要:

中世紀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約公元800年(中國唐朝中葉德宗時期)至1300年(中國元朝中葉成宗時期)
小冰河時期(Little Ice Age):約公元1300年至1860年(中國清朝文宗咸豐年間)

中世紀暖期對全球各地的影響:

在歐洲,漫長的較高溫期使糧食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農業技術創新,人口穩定成長,城鎮數量增加。也促進了貿易、激發戰爭,為日後主權國家的紛紛出現打下基礎。但農民為開墾更多的土地,大規模砍伐森林。13世紀末期,人口成長速度超過農產量增加的速度,帶來嚴重的經濟問題。1315年春,西歐地區連下七星期的雨,導致農作大歉收。此時,更難捉摸的天候、威力更強的暴風雨、嚴冬或酷署,成為小冰河期漸漸降臨的特色。1347年起,黑死病開始傳染,導致歐洲人口銳減。

在北極地區,一如歐洲,中世紀暖期帶來較暖和的冬天,北歐人因而可以遷徒至格陵蘭,與因紐特人(Inuit,即愛斯基摩人)進行貿易。但在小冰和期來臨以後,在格陵蘭的北歐人就廢棄其殖民地。

在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人,藉著中世紀暖期的西風,進行遠航行動,探索太平洋各島嶼。於1200年抵達在最東端的復活節島。

但在其他地方,中世紀暖期帶來的是乾旱。飽受毀滅性降雨和嚴重大旱的折磨的地區,包括北美西部、印度、沙漠邊緣地帶、水源多寡因地區而有很大差異的歐亞乾草原。

在歐亞乾草原,中世紀暖期則造成乾旱。冬季長達八個月,乾燥、嚴寒、颳大風;夏季乾燥,經常出現乾旱。乾旱大肆摧殘乾草原牧草,使游牧民族不斷遷徙。蒙古統治勢力的消長,有部分取決於游牧生活的現實情況;水草豐美,和平降臨;氣候惡化、乾旱摧殘乾草原,游牧民族為避免馬匹大量死去,就會遷徙,以致戰爭爆發,為定居文明的居民帶來恐懼。成吉思汗在乾旱的環境下,統一蒙古,入侵中國華北與中亞。後來,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西征,攻抵歐洲奧地利時(1241年),因窩闊台駕崩而撤軍。此際,較低溫、多雨的天候重返乾草原,使牧草地更為豐美,平息了拔都征服的野心。要不是氣候鐘擺盪回乾旱中止這一頭,當時歐洲可能會被蒙古人征服。氣候變遷,為推動歷史的一大動力,其影響力和經濟變化、政治陰謀、個別領袖的才華,一樣巨大(p97)。

在中美洲的馬雅人,自公元150年前興盛的馬雅文明,從760年起約每隔50年發生延續數年的乾旱。尤其是在910年開始為期約6年的乾旱,使馬雅文明開始瓦解。即使是馬雅最大城市提卡爾(Tikal),擁有可應付持續一兩年乾旱的水山(water mountain),建有龐大的水庫與供水系統,仍然抵不住長年乾旱。最後,多年乾旱導致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動亂摧毀了馬雅文明。人們普遍營養不良、食物爭奪加劇和暴力,乃是大旱時期不知不覺形成的惡果(p173)。

東南亞的高棉王國,在1117年開始興建吳哥窟,擁有著龐大的供水系統,供應稻米的生產。後來,可能因為小冰河期的不穩定氣候,聖嬰與乾旱更為頻繁;而且大面積砍伐森林,導致土壤流失,灌溉渠道淤積,阻斷水的供應;以致作物產量遽減。吳哥城在16世紀末成為廢城。

在中國華北,中世紀暖期氣溫或許較高且乾燥,但可能因聖嬰與南方震盪現象,引發週期性降臨的長期乾旱,造成作物歉收和隨之而來的饑苀,助長社會動亂,使唐朝衰落(907年滅亡)、並分裂。

結論:

影響全球氣候的兩大因素:

  1. 季節變化,
  2. 由聖嬰(東太平洋熱帶海洋異常增溫所導致一地乾旱、一地降雨過多的現象)與南方震盪(熱帶太平洋東西兩側氣壓此起彼落且沒有規律的變化現象)所構成的恩索(ENSO)現象。

當前氣候變遷的激烈辯論,多半鎖定在極端的氣象活動和海平面上升。但中世紀暖期的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可怕的殺手是乾旱(p26)。

為期數十年的漫長乾旱是氣候房間裡的無聲大象(大象會輕輕地走到人邊,然後發狂將人殺掉),而不可測的南方震盪活動,則是這頭野獸破門而出的因素(p288)。劇烈的ENSO現象,為祕魯、美國加州帶來豪雨,卻為東南亞、澳洲、中美洲、巴西東北部、部分熱帶非洲,帶來嚴重乾旱。較不受注意而為期更久的反聖嬰現象,也能使全世界廣大地區陷入乾旱。本世紀的乾旱將會因全球暖化現象而日趨嚴重。

心得:

2000_year_temperature_comparison
2000年來地球氣溫變化圖

由上圖可以看出,經過各種測量氣溫技術的推溯與重建,主流科學家認為,2004年地球的平均氣溫比中世紀暖期的地球平均氣溫稍高。

本書作者費根博士認為,全球暖化的真正威脅,是長年乾旱。但從中國明朝末年的歷史來看,寒冷氣候也會造成嚴重的乾旱。在1600年(明神宗萬曆年間)以後直到1643年明亡,中國氣候酷寒,夏雪連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寒冷、且持續長久的時期。旱災也非常嚴重,以至饑荒連年。明末張獻忠、李自成,也因而作亂,最後導致明朝的覆亡(請參考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從這段歷史,也可以看出,氣候對於人類歷史影響甚鉅。乾旱,可能是無論氣候暖化或寒冷,都會發生的自然現象。但是,由於水資源管理、農業技術的進步與運輸的便利,人類因而可以儲存較大量的水、生產更多的糧食、與運送更多的水源或糧食至缺水或饑荒地區,以致相同程度的乾旱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應該不會像古代如此嚴重。

不過,無論如何,水資源不足與乾旱惡化,是台灣所面臨不可忽視的生態危機。台灣應該要為抵抗長年乾旱,事先做好準備。

延伸閱讀:

 

在〈“歷史上的大暖化”〉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回覆給「鄭嘉慧」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