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核子爆炸下求生?

當發生核彈爆炸時,如果是身處爆炸中心附近的重災區之外,而能逃過爆炸的襲擊,人們仍然會遭受輻射落塵(fallout)的放射性污染而導致重大傷亡。在此時,人們應該如何求生呢?往外迅速疏散還是尋找掩蔽?美國政府召集專家研究後,就在2010年7月發佈《核子爆炸應變計畫指南》(Planning Guidance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Detonation),內容是針對恐怖份子以小型核子武器在都會區內引爆的場景,所作出的應變參考。

核彈爆炸

核彈爆炸,除了立即在中心點及其附近造成爆炸性損害之外,也會立刻有強烈的閃光,並有火球以同心圓向外迅速擴散造成損害。其所放射出來的輻射落塵也具有危險性,並會隨著風向向外飄散。肉眼看得見像砂粒般的落塵,其輻射性最高,即使是內眼看不見的落塵,也具有相當之危險性。而且,真正造成人員大量傷亡的,並非爆炸,而是輻射。

圖一:由左至右分別為0.1KT,1KT,10KT (KT:千噸)黃色炸藥爆炸當量所造成的核爆區(紅色至黃色同心圓)與可能的危險落塵區(紫色不規則區域),危險落塵區以輻射曝露率10 R/h (侖琴/小時)為分界,該界限會在核爆時迅速達到最大值後,也迅速萎縮。上圖中每一小格之邊長為1英哩 = 1.6公里。
圖片來源:Planning Guidance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Detonation, p29

只要能倖免於爆炸、火球的核爆侵襲,就有機會存活。要提高生存機率,就要避免遭受到輻射落塵的污染。要避免遭受輻射污染,就是立即躲進建築物內!

各種建築物對於輻射落塵污染的防護力如下:

圖二:圖片中之數字,代表與戶外的人比較,所受到的輻射量減少的比例。例如,100代表受到的輻射量為戶外的人所受到的輻射量的100分之1。
圖片來源:Planning Guidance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Detonation, p70,譯者:張清浩

所以,避免遭受輻射落塵污染的關鍵,就是立即進入建築物內。適當的掩蔽場所,是指上圖10以上的場所,也就是能獲得的防護,要在戶外受到輻射量的10分之1以下。停車場大樓、隧道內,也屬於適當的掩蔽場所。如果能躲進高樓大廈內更好,最佳的防護場所是高樓大廈內的地下室,而且離地下室出入口越遠越深越好;十層樓以上建築物的中間樓層的中心區域,也可以提供相當好的防護力。木造、磚造及低樓層房屋,都不是適當的掩蔽場所,不能提供適當的防護。掩蔽之後,應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直到官員說要疏散或安全了,才能出來,並依指示行動。躲避的時間隨核武器的威力而有不同,可能只要12小時即可,也可能長達數日。但即使僅僅躲避幾個小時,生存率就會大為改觀。

如果已經有曝露在輻射落塵下,在進入室內後,應該將外層衣物裝進塑膠袋內,且密封起來,並儘可能放置到遠離人與動物的地方。如此可以去除90%的輻射塵。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全身淋浴,以清除輻射污染。

以上是摘錄並翻譯自美國政府的《核子爆炸應變計畫指南》。

美國洛杉磯的保健物理學家巴德梅爾先生說,萬不得已,即使躲在車內,也比毫無掩蔽物的戶外還好!他舉例說,如果美國洛杉磯發生核彈爆炸,在距離爆炸中心點一英里多的人沒有躲進掩蔽物內;那麼,核子輻射將造成285,000人的傷亡。即使是躲進防護性最小的地方,如一輛汽車,傷亡人數也會減少至125,000人。躲進較淺的地下室,傷亡人數更將減少至45,000人。(請參見延伸閱讀 2)

因此,結論是,當遇到核彈爆炸時,應該立即進入或留在室內掩蔽,而不是向外疏散,不是往外跑!並等待政府官員的指示。不過,上述指南並未說明在建築物內隱蔽時,是否必須緊閉門窗?這也許是因為該指南有描述,核彈爆炸是會使圖一的黃色範圍以內的區域,其建築物的玻璃,絕大部分都會因核爆震碎的緣故,而未特別說明。

核電廠事故

上述指南,是就核彈爆炸所提出的應變參考,並未就核電廠事故的場景為說明。但既然兩者有其相似性,都有輻射污染的問題。故該指南應該還是有有參考價值。
如果核能發電廠發生氫氣爆炸或其他輻射外洩的事故,在輻射線外洩的情形下,對於核能發電廠附近與輻射落塵影響區域的住民,最佳的求生方式,未必是疏散、撤離,而是掩蔽!也就是立即找建築物掩蔽,最好是地下室或高樓大廈中間樓層的中心區域。我想,若能儘量將門窗緊閉,應該也能減少輻射感染。然後再靜待政府官員的指示,也許是當輻射落塵或輻射量減少到相當程度後,再疏散或撤離,或是就不用疏散或撤離,即可外出行動。

 

延伸閱讀:

  1. Planning Guidance for Response to a Nuclear Detonation
  2. U.S. Rethinks Strategy for the Unthinkable,By WILLIAM J. BROAD. Published: December 15, 201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